在百年风云激荡的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些身影,他们以独特的步履,重塑了国家的面貌,也改写了亿万人的命运。邓小平,无疑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生,不只是宏大的战略擘画,更是一位老人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那份深入骨髓的深情。
回首望去,他骨子里那股子“不信邪”的劲儿,仿佛打小就刻下了印记。老家附近有块石碑,乡里人敬若神明,没人敢碰。可小小的邓小平,却偏要打破这层迷信。
他招呼伙伴们:“咱们比比,谁先爬上那块大石头?”孩子们都吓得直缩脖子,他却二话不说,自己率先爬了上去,乐呵呵地冲下面喊:“真好玩!”那份天不怕地不怕的胆气,正是他日后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萌芽。
这份实干精神,贯穿了他大半生。早年在地方上,他发现农民分了地,日子却没啥起色。他没坐在办公室里瞎琢磨,而是扛起锄头,直接下乡。
亲眼看着老乡们啃野菜、嚼红薯,再听他们说起分到的多是贫瘠的“山田”,他心里像刀割一样疼。那一刻他明白,里头肯定有猫腻。
他当即带着人挨家挨户查访,严惩了那些从中作梗的“大土豪”。他心疼老百姓挣钱不易,一分一毫都是汗水,于是发动大家重新丈量,按好坏远近搭配着再分。
这次,贫苦百姓真正分到了好地,那不仅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更是人心里的公平,实实在在落了地。
到了抗战烽火连天时,前线战士常常饿肚子。邓小平得知后坐立不安,立马规定机关干部每月节省口粮,支援前线。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吃得最少。
身边的人,常看到他带着大家挖野菜、找红薯充饥。那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心里装着老百姓,百姓过好了我们也高兴”,是他用一生在诠释的信念,哪怕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从未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到了晚年,人们都亲切地喊他“总设计师”。这个称呼,可不是说说而已。他一连串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让亿万人民告别了温饱线,奔向了富裕。
他深知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国家百废待兴、政治风云变幻之际,他顶住了重重压力,力排众议,提出恢复高考。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27万学子得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些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成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在农村,安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一项改变农民命运的创举。土地交给农民自己打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被彻底激活,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农村渐渐富起来,这位老人又开始“做包子”了,把改革的目光投向了城市和沿海。
他大胆提出了设立“特区”的设想,说可以划出一些地方特殊对待,允许它们在经济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当时,中央内部不乏疑虑,但他坚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应运而生。这些特区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儿,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了整个沿海地区的繁荣。
他那句“黑猫白猫”,更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髓——不争论、看效果,只要能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就是好方法,实用主义的智慧在其中闪光。
虽身居高位,小平同志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心。他的亲民和幽默,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晚年,尽管身体一天天衰弱,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北京城的变化和老百姓的生活。他不止一次提出,希望像普通市民一样,能到街头巷尾走走看看。
1993年10月,在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的陪同下,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坐在一辆乳白色的面包车里,他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景象,眼眶都湿润了。
他感慨万千地念叨着:“北京啊,北京全变了,人民幸福了,人民幸福了!”他甚至指着窗外的大楼,说自己几年前来过,现在都快认不出来了。
当汽车经过机场高速收费站时,女儿毛毛半开玩笑地问他:“爸爸,赶紧拿钱!”小平同志笑着回答道:“我也没钱啊!我从1929年起就把收入都上交了,我现在是身无分文啊!”
这番话引得车内众人哈哈大笑,也反映了他清廉朴素的一生。他曾多次用女儿的钱在商店买东西,身上确实不带一分钱,这并非作秀,而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他对国家建设的关注体现在方方面面。北京地铁的修建,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曾多次亲临视察。在复兴门车站,当工作人员问他先坐国产列车还是日本引进的列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产车。
这展现了他对国家工业的坚定信心。即便当时身体状况不佳,医生要求控制活动时间,他依然坚持多看、多问,他对祖国变化的欣喜溢于言表。
小平同志的晚年,除了辉煌的成就,也饱受病痛的折磨。他的听力和视力严重下降,后来更被帕金森综合症和呼吸系统疾病困扰,身体僵硬,翻身都困难,常常在睡梦中因疼痛而抽筋。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痛苦中,他心中依然装着两个未了的心愿。他对身边人反复念叨:“香港就要回来了,等香港回来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另一个心愿,是希望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在2000年实现小康生活。他常说:“如果我还能活到2000年,我想看看人民的小康生活,那时候,一定很好……”
1997年2月19日晚,邓小平同志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噩耗传来,中华儿女一片哀恸。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无数人在广场上、在路边自发地哭泣,送别这位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老人。
他的葬礼,遵照他生前的嘱托,没有大操大办,没有遗体告别。他将眼角膜和有用器官捐献给人民,骨灰则撒向祖国的大江大海。他说:“我要跟祖国的大江大海在一起!”
1997年3月2日,小平同志的骨灰在妻子卓琳的亲手操持下,洒向了祖国的辽阔海域。四个月后,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
卓琳在子女的陪伴下,颤颤巍巍地来到现场,在心里默默念叨:“你都看到了吧……”
小平同志最终未能亲身踏上香港的土地,也未能看到2000年中国人民全面小康的盛景。但他所开启的时代大门,所播撒的改革火种,已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他的未尽之愿,早已由亿万中国人民的奋斗,一步步变为现实。
翔云优配-股市5倍杠杆-官网股票配资-配资炒股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