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盈涵(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平台提供者应当在平台餐饮服务提供者列表页面首页以及不提供堂食服务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主页面对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
该规定的初衷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防范“幽灵外卖”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平台并未遵循监管思路标注“无堂食”,反而纷纷推出“可堂食”标签作为商家展示的加分项。
监管的本意是“排除法”,帮消费者筛出风险更高的纯外卖厨房;在平台这里却成了“加分项”,把“堂食”作为流量倾斜的标签。结果是,对于那些既没有“可堂食”标签、也不是“无堂食”(因为平台根本没设这个标签)的广大中间地带商家,其真实情况如何,消费者依然一无所知,点外卖还是如同猜盲盒。
消费者和监管者关心有无“堂食”,本质上是关心后厨的真实性与卫生状况,希望借此规避“幽灵外卖”。但平台现行的认证标准,却很容易被“精心拍摄”的堂食环境和“刻意刷高”的线上评分所蒙蔽。某平台设立的3.8分门槛,更像在倒逼商家钻研点评数据。那些专心做外卖、卫生达标的小店,仅仅因为没有堂食空间,也会因为无堂食而在流量分配中处于劣势。
平台为何要避重就轻?原因不难猜。直接标明“无堂食”,难免会引发负面联想,导致商家流失,这显然是平台不愿承受的。只标“可堂食”,固然避开了“无堂食”的负面标签,但是平台却将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和监管者关心的治理问题,转化成了使商家加大竞争的流量密码。只规避了“无堂食”带来的负面联想,却没解决真正的问题。
更关键的:摆几张桌椅算不算“堂食”?仅凭照片和线上分数就能认证吗?这些问题恰恰暴露了把定义权和审核权完全交给平台的弊端。而摆几张桌子的漏洞,就是这种表面文章必然的结果。
要真正规范“堂食”,必须要回归监管的本意,落实“无堂食”标识的强制标注。这就像食品配料表,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选择的是否为纯外卖厨房。监管部门更应该叫停平台对堂食商家的流量倾斜,或者至少要求平台在流量分配上保持公平,不能仅仅因为“无堂食”就降低其流量分配。这样,卫生达标的纯外卖商家才无需恐慌。
其次,要规范“可堂食”的认证。如果平台要设立“可堂食”标签,就必须建立在统一且严格的标准之上。上传几张照片、刷高点评分数就能认证,这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平台必须建立实质性的审核机制,包括线下抽查或是第三方监察,确保这个标签名副其实。
一个健康的餐饮市场,最终比拼的应该是菜品的口味和真实的卫生,而不是照片的精美和分数的虚高。不能任由一个初衷良好却被扭曲的“堂食”标签,成为破坏市场公平的绊脚石。
翔云优配-股市5倍杠杆-官网股票配资-配资炒股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